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
学位点 | 名称:生物与医药 |
代码:0860 |
学位类型 | □ 学术学位 |
þ专业学位 |
学位等级 | □ 博 士 |
þ硕 士 |
江西师范大学
2025年3月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于2021年,于2023年正式招生。学院通过“国际化培养方案”和“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大健康产业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助力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行动。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如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和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操基地,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足够的培养资源。
(二)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4年,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本学位点招生录取情况良好,2024年本学位点预计招生42人,实际招生42人,招生完成率达100%,圆满完成招生工作。
(三)研究生导师情况
本学位点现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6人,包括校内(兼职)导师58人,其中拥有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22人;校外(实践)导师38人,均从事相关职业5年以上,工作业绩突出,实践经验丰富,为单位技术骨干或主要管理人员,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环节提供指导。
(四)学位点培养方向
1.食品工程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江西丰富的淡水水产及食用农产品资源,以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为对象,基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等基本原理,应用现代分析技术等手段,重点研究食品的绿色加工与储运、营养品质与安全调控、质量检测与分析、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健康食品的开发与设计等。
2.制药工程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江西丰富的药用动植物及微生物资源,以中药开发、化学药合成、微生物及生化药物和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等为对象,借用现代分析技术等手段,重点研究药物新剂型新技术、药物检测新方法与新技术、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工艺、疾病发生新机制、药物新靶点、药物筛选新方法等领域开展理论及应用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药天然药物开发、药物设计与合成、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剂工程等。
(五)学科建设优势与特色
立足于江西省丰富的生物资源,以服务地方新兴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在水产品高值化利用方面具有优势,拥有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及相应的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在利用特色植物资源和环鄱阳湖地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开发新药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发现了多个抗糖尿病等疾病先导化合物。
二、学位点建设相关制度执行情况
(一)招生选拔
为了吸引和选拔优质生源,深化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改革,本学位点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规定,相继制定了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公告等招生考试制度并严格执行,招生选拔工作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尊重了考生的权益和要求,保障了研究生招生选拔工作安全、稳定、高效地进行。2024年本学位点预计招生42人,实际招生42人,招生完成率达100%。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采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通过引导研究生参加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持续完善奖助体系顶层设计,完善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奖助育人模式,优化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引导激励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教育教学研究
本学位点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位点要求,制定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合理可行的《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本学位点培养模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方式的培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属于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属于非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 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位课程)不少于23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
(四)导师遴选与培训
本学位点根据《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遴选与管理实施办法(修订)》《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年度测评办法(2021年)》《江西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办法(2021年)》《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第二指导教师管理办法(2019年)》等文件精神遴选研究生导师,2024年共遴选出3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学位点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主要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研究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本学位点积极开展导师培训工作,旨在帮助新晋研究生导师全面了解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促进研究生导师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的提升。
(五)师德师风建设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以师德优秀典型为引领,以警示教育为重点,严格分阶段推进,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师德师风水平,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用活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党史故事和校史文化;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宣传为人为学为师的典型事迹;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院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明确考核程序,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个人自评与学院综合评议结合,把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六)学术训练与社会实践活动
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分别开展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强化,提升研究生提高发现、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为学生进行学术讲座,2024年共开展3次高水平学术讲座,旨在提高研究生科研组织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他们学术思想和创新精神;借助高水平大学及学科平台建设经费鼓励与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论坛及会议;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挑战杯”“创青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锻炼实践活动能力。
(七)研究生奖助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不同类别,同时为更好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进取,创学院优良学风,学院配置了福美泰企业奖学金。
三、学位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师资队伍
2024年学院共引进5名优秀教师,均为博士学历,新增 “人才工作先进个人”1名。
(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科学研究方面,2024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江西省教育厅项目3项、江西省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3项;获批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青苗人才(学术类)1项;与企业达成横向课题项目1项,学院产学研合作迈出坚实的步伐。学院师生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Bio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Food Chemistry》、《Phytomedicine》等权威期刊及其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7篇,发文数创历史新高。
社会服务方面,2024年健康学院助力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联合樟树市人民政府创建健康产业学院,包含四个技术创新中心——中医药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食疗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心理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运动损伤与康复技术创新中心。除此之外,本学位点高度重视与生物与医药企业的联系,2024年先后与8家企业对接,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
2024年以来,我院积极组织开展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
联合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主办了主办第二届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技交流大会,先后邀请中山大学彭宣宪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春帅研究员、福州大学汪少芸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此外,我院高度重视产学研交流,与肇庆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汪洪武院长一行开展学术座谈交流会,与江西福美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交流会,参加樟树药交会并做健康产业学院推介会。
(四)党建与思政
学院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提高支部成员马克思主义水平,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一是在理论学习上作表率。直属党支部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创新学习方式,适时开展集中教育,积极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把这一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二是对基层党员勤交流。直属党支部结合学院实际开展政治理论集中学习,创新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在2024年度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14次,其中包括2次直属支部委员会会议、8次党员大会、2次警示教育会与2次研讨剖析会。三是在学习对象上全覆盖。直属党支部加强对青年团员的教育培训,每月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和党史集中学习,用党的理论武装全体师生思想,提高了全体师生的工作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四、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尚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影响本学位点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且存在专业教师较少,人才级别不够等问题。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创新不够、没有高水平教学案例建设成果。
(三)由于学院处于初创期,实验室设备及办公场地尚未完善,需要进一步配齐资源。
五、学位点建设的改进计划
(一)积极争取省学位办对本学位点在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努力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及相应配套措施,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流的学科团队,培养一批国内学术骨干。
(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重视并支持教师申报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教学类奖励项目;进一步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动态追踪,增加国际化课程建设。
(三)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学院科研大楼建设,配齐实验设施设备及办公场所。